7月9日下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与比亚迪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商谈推动全面战略合作。
双方认为,合肥是一座既懂产业也懂企业、既能科学决策又敢担当尽责的城市,是创新型企业理想的合作伙伴。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之势十分强劲,合肥已经形成良好产业生态,比亚迪拥有雄厚技术积累和良好市场口碑,市企合作是一拍即合、强强联合,有关项目将于8月底开工建设。
01 强强联合
在上述商谈的同一天,安徽省委省政府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就深化企地合作、推进项目建设进行座谈。
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座谈时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安徽深入学习贯彻“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列入十大新兴产业之一,统筹运用“三重一创”等政策资源,抓完整产业链、协同创新链、高端价值链,初步构建了“关键核心零部件—整车—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明显。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刀片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助力安徽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安徽作为投资布局的重点省份,加强谋划对接、狠抓项目落实,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催生更多高质量合作成果。
其实,在2020年末,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就已经落户合肥。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60亿元,主要是关于新能源电池电芯、模组等重要产品的制造。
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锂电池、消费类电子代工等龙头企业,并已经连续8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国内第一。目前,除了合肥外,比亚迪已在全国布局了七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今年6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40116辆,同比增长207.1%。其中,比亚迪DM车型的销量20100辆,EV车型的销量20016辆,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电池领域,比亚迪具备100%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凭借20多年的不断创新,产品已经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太阳能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等领域,并形成了完整的电池产业链。目前,比亚迪是全球产能最大的磷酸铁锂电池厂商。除新能源车和轨道交通外,比亚迪的电池产品还广泛用于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等多种新能源解决方案。
02 为什么是合肥?
近年来,合肥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电动汽车之都。
合肥最为人称道的投资,莫过于2020年对蔚来汽车的70亿投资。拿到合肥政府的70亿元投资之前,蔚来可谓命悬一线。2019年亏掉112.9亿元后,蔚来又遭受疫情雪上加霜,最困难的时候,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因此,当2020年4月合肥决定向蔚来“慷慨解囊”时,外界视之为“一场豪赌”。
资金落地后,蔚来境况逐渐好转。2020年下半年,蔚来股价飙升20倍,销量也屡攀历史新高,其市值已接近9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五高车企。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此前在一次演讲中曾表示,去年在蔚来最为危难的时候,“差点就挂掉了”,“安徽省和合肥市政府在我们最关键的时候伸出援手,也创造了奇迹,六个月以内就让合肥有了很好的投资回报”。
“非常感谢安徽、合肥对我们的雪中送炭”,李斌说,“只有政府才会看得很长远,投资机构没有人救我们”。
在此前央视《对话》中,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卓以当时投资蔚来为例对外透露了合肥国资投资的决策程序:“当时合肥是四条战线同步在开展。第一组织了专业的团队,也委托了国内一些顶尖专家进行论证,对蔚来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进行全方面的研判;第二,高度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对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包括他们采用的这种换电模式的支持,给做决策提供一些支撑;第三,委托了专业的机构,通过法务和财务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第四个战线就是我们跟他们进行详细、周密、严谨的商务谈判。
我们谈一个项目,必须对投资管理最终资本退出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考虑,一旦确定就按照协议来履约,这是我们去年在很短的时间里高效投资的一个过程。”
所以,合肥对蔚来的投资,是建立在对风险有充分研判的基础上,再经过科学的一个决策程序后坚决地去实施。虽然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完成这样一个决策,但背后做的工作是很辛苦的。
合肥投资蔚来,不光有着严谨的科学决策程序,根据此前有媒体披露的消息,合肥还和蔚来进行了一次“高业绩对赌”。
根据曝光的信息,为了拿到这笔投资,蔚来要达到的目标是:“蔚来中国2020年营收148亿,2024年营收1200亿元(上市6-8款车型),2020年至2025年总营收4200亿元,总税收78亿元,并且2025年前在科创板上市”。
蔚来汽车需回购蔚来中国股份的情况包括以下5种:
从对赌协议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合肥虽然是“雪中送炭”,但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分步实施、分批到账,既要求2年内的年销量不低于2万辆,又要求蔚来“及时”IPO上市。
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应用双试点城市,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合肥引入新能源汽车业务以来,据统计,目前合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已经相继布局了50多个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上下游120余家企业,总投资规模超500亿元,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2020年11月19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以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特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实现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千亿,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质量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目前,合肥已集聚如大众汽车、江淮汽车、蔚来汽车、安凯客车、合肥长安、奇瑞(巢湖)、星凯龙、广通汽车等整车企业,国轩高科、华霆动力、中盐红四方等动力电池企业以及力高、锐能 、贵博、优旦等一批第三方电池管理系统(BMS)企业,巨一自动化等新能源电机企业,融捷新能源等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此外,吉利、零跑以及威马等车企也争相落户合肥。
今年1-5月,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4.56万辆、同比增长2.4倍,产值同比增长63.6%,比2019年同期增长62.8%,两年平均增长27.6%。
03 敢担风险,敢下重注
此前,最令市场津津乐道的是,合肥专盯那些“走投无路”的大型困境企业大胆下注“招安”,敢于接纳“落难王子”。一家家深陷困境、举步维艰的独角兽企业,在“合肥模式”的催化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实现“史诗般的崛起”:
1999年12月,科大学生出资300万元创立的“硅谷天音”弹尽粮绝之际,安徽信托、美菱集团和合肥永信三家国企分别拿出1020万元各占17%的股权,与硅谷天音的老股东一起成立讯飞有限,最终解了燃眉之急。
这家企业就是科大讯飞的前身。如今科大讯飞已发展成为营收超百亿元、市值近千亿、人员过万、一年纳税近十亿的明星企业,成为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2008年出手当年巨亏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京东方落户合肥,开建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线,项目所需175亿元资金完全由政府托底。
2011年,下注长鑫半导体,合肥开始书写“中国芯”崛起的故事。
2013年,华米科技的前身华恒电子陷入发展困境,合肥高新建投集团旗下高新信用担保公司及时提供担保。
对于投资的风险谁来担这个问题,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曾直言:投资的风险肯定是党员干部担,特别是主政者,要敢于担风险。“只想保险,怕担风险”干不成事。当然,担当作为不是胆大妄为,必须基于科学的决策、严密的程序。
“有多大的担当,干多大的事业。纵观合肥,许多成功战例,都是基于科学的决策和严密的程序,都是与企业先‘共患难’,然后才‘同富贵’。京东方、蔚来汽车的成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前,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也曾表示,即使失败,也要对天使母基金从业人员免责,“当时我们研究的时候,就是讲,规则、规矩定好之后,所有的政府官员不再参与,交给市场去运作,由母基金和子基金去运作。我们的从业的人员只要没有道德风险,我们讲,我们要宽容、要包容。因为这个它不可能,或者绝大多数可能是要失败的。只要没有道德风险,没有营私舞弊、没有这个贪污等等,我们都是免责的。”成立于2018年的深圳市天使母基金,如今基金规模已增加至100亿元,这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天使母基金。
对于合肥,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有网友问,政府如果整天都在考虑投资,考虑回报,这些似乎不应该是政府的本职工作?
虞爱华坦言,为政府挣钱不丢人。“挣的越多越好,这是为老百姓挣钱呢。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如何改善民生,如何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抓科技创新,实际上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其实所有做的事情里面都有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你有财力去做这个事情。那么财力在那里?你肯定要靠发展,发展要靠项目,项目要抓新型产业才有未来,所以有人认为合肥跳到水里面和大家一起游泳,正因为合肥这种做法,才让很多企业少了顾虑和担心,如果说,你让企业在水里游,他呛水了你也不拉他那要你政府干什么,所以说,中央反复强调,一定要把有为政府和有为市场结合好,合肥的这种做法,我认为以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
虞爱华的发言值得我们深思。
政府的钱需要花,但是怎么花、花在什么方向,是有讲究的。从合肥国资的一系列手笔可以发现,他们的市场化倾向比较明显,因此在选产业方向时也较为准确。
国资出手,用股权投资带动杠杆效益的布局,已成为合肥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城市的关键助力。
合肥国有资本在股权投资的过程中,主要依托于三大平台:合肥产投、合肥建投、合肥兴泰。
2015年,合肥市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进行调整,具体来说,以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平台,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现代旅游、交通等;整合合肥国控公司和合肥工投公司组建成为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专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以兴泰控股为主的地方金融控股平台。
据了解,合肥市政府下属三大投资平台,通过与中信、招商等头部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产业基金累计组成了将近1000亿的产业基金群,加上直接投资等多种途径,在互相竞争中触达了海量的企业,通过资本加持、土地、人才、贴息、税收等一系列组合拳引入和培育了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
以中国声谷为例,早在2012年合肥就已经开始谋划中国声谷,实现由一个企业到一个产业的蝶变发展,即依托科大讯飞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带动、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
因此,合肥国资发起成立中国声谷项目运营单位——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虽然声谷是国资绝对控股,但是国资主要扮演的是一个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所有的发展都由运营单位这边进行市场化运作,站在做大做强产业的角度开展项目招商、投资和孵化。”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表示。
有业界人士把“合肥模式”总结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政府不单单是社会的“守夜人”,还是市场的参与者,强有力地主导本土产业政策。政府引导与市场化并举,才成就了合肥的“最佳政府投行”。
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表示,“基金招商”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杀手锏”。“合肥模式”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出地方政府要善于做母基金、甘于做纯LP,更值得借鉴学习的是领导勇于担责、政府引导与市场化并举。
母基金研究中心联系方式: